六因。能作因俱有因。優婆塞戒經講錄(三3-5~4-6) 白話解釋 wiki
六因:在大小乘論皆說之:(三3-5)一、能作因,二、俱有因,(三3-6)三、同類因,四、相應因,(三3-7)五、遍行因,六、異熟因。七因者:法華經並無明白說七因之文,不過在方便品內有十如是,除後二──果報及本末──其前即為七因。八因者:即十二因緣中現在八支,所謂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。九因者:出大城喻經。十因者:摩男優婆塞、為佛之弟,即須承王位欲出家未能者。(三3-8)此二經,待考。大乘論中有明十種因者,即(三4-1)一、隨說因,二、觀待因,(三4-2)三、牽引因,四、生起因,(三4-3)五、攝受因,六、引發因,(三4-4)七、定異因,八、同事因,(三4-5)九、相違因,十、不相違因。前六因、俱舍論詳說之;十因、瑜伽師地論論之亦詳。
(三3-5)
一、能作因:謂眼與色為緣,能生眼識;乃至意與法為緣,能生意識等,皆名能作因。
二、俱有因:謂心與心所更相佐助,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濟,故名俱有因。
(三3-6)
三、同類因:謂過去善法與現在善法為因,現在善法與未來善法為因,故名同類因。惡法、無記法,亦復如是。
四、相應因:謂心王與心所共相應,故如親友知識和合成事,故名相應因。
(三3-7)
五、遍行因:謂苦集二諦下之見思惑也。此見思惑遍於二諦,故名遍行因。
六、異熟因:謂行善惡因,得善惡報,異世而熟,故名異熟因。
(三3-8) 「大城喻經」、「摩男優婆塞經」這兩部佛經在大藏經中找不到,所以暫時存疑,留待查考。
(三4-1)
一、隨說因:於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一切惑業繫縛之法,及不繫縛之法,隨其見聞覺知而起言說。
二、觀待因:諸有情欲求三界有繫縛之樂,及出世間不繫縛之樂,於彼之所緣或為求得,或為受用,觀彼而對待。
(三4-2)
三、牽引因:由淨不淨之熏習,三界善惡諸行,於善惡之趣中,牽引善惡之自體。
四、生起因:依現世善惡之業因而起未來之苦樂果也。
四、生起因:依現世善惡之業因而起未來之苦樂果也。
(三4-3)
五、攝受因:三界之惑業繫縛之法,及不繫縛之法,悉為真實之見所攝受。
六、引發因:善、惡、無記之種子起現行時,能夠引發同類之勝果。
六、引發因:善、惡、無記之種子起現行時,能夠引發同類之勝果。
(三4-4)
七、定異因:三界繫縛諸法及不繫縛法,自性功能定有差異。
八、同事因:由自性功能之和合,生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,亦成辦和合。
八、同事因:由自性功能之和合,生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,亦成辦和合。
(三4-5)
九、相違因: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之法將生時,若有障礙現前,則不得生。
十、不相違因: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法將生時,若無他障礙,現前則便得生。
十、不相違因:三界繫縛之法及不繫縛法將生時,若無他障礙,現前則便得生。
十一因者:在漢文智印經不可考,但說有七因發菩提心:一、如佛菩薩發菩提心,二、正法將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,三、見諸眾生眾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,四、菩薩教餘眾生發菩提心,五、布施發心,六、因他發菩提心而發心,七,見如來相好莊嚴與聞佛教而發心;或漢譯簡略故。十二因:即十二因緣,所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以其展轉為因,故名為十二因。有漏、如壼漏則茶盡,屋漏則水滴。無漏之法,(三4-6)分別說其因則為數無量無邊,如說六波羅蜜,八萬四千波羅蜜,無量數波羅蜜;有漏之法亦然。有智之人,為欲盡知有無漏一切因,故發菩提心。佛以悉知一切法無量無邊因,故稱為一切智者。
(三4-6) 如果要分別仔細說明「無漏法的因」則其數量是無量無邊的,
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